文物预防性保护环境监测调控系统解决方案
一、预防性文物保护的意义
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战略资源,蕴含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,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,体现着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文物博物馆事业,事关文化传承、历史延续,事关社会发展、文明进步,事关民族团结、祖国统一,事关国家安全、国家形象。
二、预防性文物保护现状
就是采取有效的质量管理、监测、评估、调控等预防措施,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作用,使文物处于一个“稳定、洁净”的安全生存环境,尽可能阻止或延缓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乃至终劣化,达到长久保存文物的目的。
文物保护保存环境现状
(1)我国现有文物3000多万元件,其中一级文物6万件、二级文物98万件、三级文物251万件,考古发现每年增加约3.5万件。
(2)国家文物局“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”结果显示,50.66%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损害,其中重度以上腐蚀200余万件(16.5%),其中一级文物3000余件,二级文物12万余件,三级文物30余万件。
(3)结果表明:环境影响成为了当前馆藏文物劣化损害的主要因素,环境质量问题所造成的文物材料老化腐蚀的状况严重,数量巨大,其经济损失已经超过其他行业。
三、《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》标准
1、藏品保存环境的温湿度
污染物 日均浓度限值(mg/m3)
二氧化硫 ≦0.05
二氧化氮 ≦0.08
一氧化碳 ≦4.00
臭氧 ≦0.12(1h平均浓度限值)
可吸入颗粒 ≦0.12
2、藏品库房、展厅粉尘及有害气体浓度限值
污染物 日均浓度限值(mg/m3)
二氧化硫 ≦0.05
二氧化氮 ≦0.08
一氧化碳 ≦4.00
臭氧 ≦0.12(1h平均浓度限值)
可吸入颗粒 ≦0.12
3、藏品库房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限值
污染物 日均浓度限值(mg/m3)
甲醛 ≦0.08
苯 ≦0.09
氨 ≦0.2
氡 ≦200 BQ/m3
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≦0.5
四、引发文物劣化的主要原因
五、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影响
1、温度对文物的影响
(1)温度是博物馆文物保存中,对文物基本、经常起作用的环境因素,直接影响了馆藏文物保存过程中的物理、化学以及生物侵蚀作用。温度每提高10℃,文物受到损害提高一倍。
(2)温度变化过大,引起物质材料劣化、褪色、收缩、霉变、虫害。
(3)一般要求,温度差波动平稳,日均温差不要超过2-5℃。
2、湿度对文物的影响
(1)湿度是博物馆环境质量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质量指标,无论金属,还是非金属都会受其影响,其造成的损害有三种模式:湿度参与化学反应、湿度变化产生物理形变和高湿度促成的生物腐蚀。
(2)高湿度容易引起两种不同的化学反应:金属的腐蚀、颜料的褪色,纸张和织物的劣化。
(3)湿度参与的化学反应常见的是“青铜病”,(青铜器潜伏的“粉状锈”,其保存的临界湿度为42-46%,相对湿度超过55%,氯化亚铜迅速与空气中的水反应,形成盐酸、氧气、水、二氧化碳。
(4)湿度对书画影响很大,湿度过小,纵向,横向发行收缩,形成凹面,湿度过大,出现“荷叶边”现象,环境改变,边缘收缩,出现“紧边”现象,边缘紧绷导致古书画撕裂。
3、硫化合物对文物的影响
4、氮氧化合物对文物的影响
5、氯化合物对文物的影响
6、甲醛对文物的影响
7、灰尘对文物的影响
8、总挥发性化合物等对文物的影响
六、博物馆无线环境监系统
1、系统构成
2、深槽式化学过滤净化机
3、恒温恒湿空调机
4、全热交换新风机
5、智能控制系统
6、信息管理平台

文物预防性保护环境监测调控系统
- 全国咨询热线:
- 18711181119